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考試心得:筆試篇

因為有老師在line上面問我怎麼準備考試,所以我就把回答他的內容整理放到這邊來,也算是做一個自己的紀錄。

關於筆試,我分成四個段落來討論。

第一階段:不會寫
我印象很深刻,最初踏上考場的時候還不知道繳費跟報名是分開,只想著說我去考考看好了。運氣很好在私校獨招的時候有學弟學姐加持而獲得機會,但是接下來在公立的眾多考試裡面碰了個鼻青臉腫。
考試初期是很多都不會寫,我就問我自己是不是不夠認真?所以我就把所有歷屆考題,不管聯招還是獨招拿來寫。除了寫之外還會延伸他所問的問題,比如他考名詞解釋怯薛我不會,我就把怯薛跟其他相關遊牧民族的制度一起整理;或者維也納之圍我不會,我就把神聖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的所有戰爭都整理。等於就是從他考的一個知識我去延伸到一堆東西。我整理的方法都用手寫,然後掃描拍照放到雲端硬碟,一方面是當作資料彙整,另外也算是鍛鍊手寫速度跟字體。 再來我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吧?就只是做知識點的整理應該無法應付考題總是超大範圍,所以就會做一些主題性的整理,例如中國中央官制、土地制度、稅制、兵制;台灣土地制度、稅制、經濟發展,世界史就是一堆主義、一堆革命、穆斯林帝國與印度王朝的等發展。

第二階段:寫不完
接下來我進入了我會寫但是寫不完的階段,所以就是不斷鍛鍊手寫的速度,想辦法把考題一定要寫完,除了練手寫之外也練習一下不要寫流水帳,盡量有結構的去寫。例如如果他問清代到日治經濟發展,我以前會線性發展的寫,從區域分工的內容、開港的變化、日治初期農業台灣、後期工業發展跟皇民化,但是這樣寫下來往往就是當作小說在寫,根本不可能寫完考題。為了想辦法在90-120分鐘內寫完,後來改變成要學習分期,然後不要鉅細靡遺的寫內容,例如同樣清到日治的經濟發展,我就會把清分兩期,日治分兩期,同時直接講那期的特色、貿易的對象內容方式、對社會的影響。 我還記得我在中和高中代理的時候,很自豪地說:我所有的考題都有寫完!殊不知寫完這件事情根本就是基本中的基本,而我花了三年才達成....

第三階段:寫完了但是還差地遠,因為我不會讀題...
後來因為中和高中老師的協助,告訴我要學習看題目的內容,去想出題老師要問的是什麼。
例如今年台南女中有出一題:"討論明清中國的海外移動,考量動機、移民類型、規模、流向與分布等多層面因素,你會分成幾階段論述?試根據所區分階段,說明各階段海外移民興起的背景原因、移民類型、特徵、主要流向、政府態度、與僑居地的關係集影響。"
我受到老師的題點,才開始懂得要拆解題目,去試想出題這題的老師要考我的是課本哪一冊?我要如何展現對課程的熟悉度? 這是我在考筆試上比較突破的階段。我開始想:如果他這樣我問,我要怎麼回答才能寫下他想要的答案? 到最後我除了能夠標的出題老師想要針對的是那一冊?哪個知識點?甚至我會去想:這個老師是不是對某些重點有特別的喜好? 例如今年台南女中這題,我就覺得他是在考東亞史的16-18世紀中國人口外移。那他有講出要你從動機、類型、規模、流向、分布去分期,所以他是考你對這段教材的統整能力。然後你分好期以後還要說明各期的類型、特徵、流向、政府態度、僑居地關係。他要你說明的前三個跟你分期的依據是相同的,可是還要你加上政府態度跟僑居地,所以變成他是從移民的動態要你分期,然後分好期以後要你說移出與移入政府的態度。 當我懂得這樣去拆解題目,我就會知道他想要聽到什麼,而要我講什麼。

第四階段:我都寫完了,也知道老師要什麼了,為什麼還是不能進複試?
這裡就要進階到時間分配與考題類型來討論。通常考題(先不討論聯招的選擇題)會分成幾個部分。
通常獨招會有以下題型:名詞解釋、申論題整理類型、申論題深入討論知識點、解題並重新命題、教案。
名詞解釋通常要把握住人事時地物的原則,並且要在兩到三行內把重點把握住,而且仔細讀題並理解學生要懂什麼是很重要的。往往歷史系的我們都會想把所有具備的知識放進去,卻浪費了時間。要知道名詞解釋就是頂多5分,必須要拿到5分卻不能投入超過5分的時間(時間分配之後談),這個想法能掌握住,就會知道名詞解釋該怎麼寫。一定要做到名詞解釋的分數要拿到而且不能寫多,我記得題點我申論題的老師說:"名詞解釋就是在最短的文字內抓到重點,說出知識點的關鍵在何處,是申論題的基礎"。所以往後我開始練習申論題前,必定從名詞解釋開始大量練習。 例如今年台南女中考一題吉野村,人事時地物的寫法就是,日本移民村的背景,來到台灣的發展,選擇花東的原因,移民村產業的特色,移民村消失的原因。都簡短就好,因為他也是要看你有沒有抓到重點而且言簡意賅。
接著就是申論題整理類型,這種題目通常跨超長時間,例如從荷治到戰後的台灣經濟發展就是很常見的題目。這種題目的寫法我認為有很多,但我普遍使用表格來呈現,一方面可以快速展現你的分期能力,另外就是透過表格的劃分展現你抓重點的能力。例如上面的案例我就會選擇橫表格的標題選擇:年代、經濟類型、貿易對象、發展特色。雖然說申論題是寫給同行看,不需要鉅細靡遺,但是我比較偏好用句子、短文來表現我對這段時期掌握的重點,而不是參考書的名詞、知識點整理,這個僅供參考,因為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寫法。 再來是申論題深入探討,就以上面同樣是今年度台南女中的題目,關於中國人群移動的那題。他是要考16-19世紀中國人口外移,但他的題目已經說明了,要以移民原因、移出地點、移民處境做分類,但是要從移民地政府與移民母國態度來談。所以我就會選擇用華人他鄉這本書的分類(好書,寫的方式非常貼和課綱)來切入,並點出移居地的政府政策會造成移民如何調適,正是108課綱強調的人群移動議題之一。
關於解題,我認為平時在課堂上與學測指考後,有沒有好好花時間拆解題目,從題幹、選項去仔細思考,試想出題老師要問的是什麼?而我要如何講解給學生聽?這方面若是有好好下苦功,在回答解題型的題目就不會太難。而解題型的進階就會要求你利用既有資料繼續出題,我比較偏向他出選擇我就出題組、簡答、申論,盡量變化答題方式而不要改變題目原本要檢驗學生那些範圍的方法來做,會比較保險。
關於教案題,我剛開始寫教案題,會很依賴題目是否是我擅長的範圍。例如有一年我就在新北聯招的教案題,我就用了台通有講到的鄭成功形象轉變,透過閱讀理解來教歷史學解讀文本的能力。但如果出到我不熟悉的世界或中國史,我就只能等死。所以必須在日常出考卷時盡量蒐集史料,同時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習單或活動,讓學生用閱讀理解的方法熟悉知識點與學習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閱讀、理解、整理、辨別真偽)。 但我也會為了自己想要設計的課程,利用彈性學習、自主學習去操作,例如口述、影視、藝術品解析、GIS等,在設計與操作上花越多的功夫,累積越多的案例與蒐集史料,就比較能夠在教案題上拿到分數。 當然一開始就設計好萬用的答題內容(閱讀理解很適合)是更好!
再來就是時間分配與後設思考。 在時間分配上,如果是90分鐘,4名詞解釋、2申論、1教案,我就會選擇把時間分成四等分,名詞解釋、每個申論與教案各佔一等分,要求自己在答題的時候不斷注意時間,務必做到每個範圍都有分配到足夠的時間,當你意識到每一題你只有22分鐘左右,你就不會廢話了。 最後就是後設思考。必須要進入閱卷官的思維,今天閱卷官可能要面對2-300張考卷,如果每一題你都要娓娓道來,我想除非閱卷官被你的優美詞藻與精美字體吸引,否則你的考卷只有被丟到一邊的份。所以我的申論都是三段:第一段直接說我要怎麼談,重點在哪;第二段申論內容;第三段重述你分期、答題的關鍵即可。要做到讓閱卷官會把你的卷子二閱甚至三閱,才能有機會拿到分數。

最後的關鍵就是要知道你寫的對象是同行,都是歷史老師,根本就不用寫故事、敘述這種廢話,他一定都知道這些內容,所以在寫的時候盡量就可以節省墨水。例如我在寫清開港前的經濟,我就會寫區域分工,然後台灣與中國這樣發展的原因,商品的內容與流動,對台灣開發與社會的影響。很多這種要你寫長段落的發展,我都會寫表格,但是表格內部是寫一堆名詞向高中參考書那樣,而是寫分期名稱、商品類別與流動方向,就用簡述的方式(前面提過)。  

番外篇:選擇題型要如何準備?
或許有人會覺得考選擇題根本就污辱你或者題目難以捉摸。我會建議把全國聯招當作指標,因為全國的題目是最穩定而且難易度與知識點都不會太偏頗。至於新北就把那些難題當作小知識,認識一題是一題。而選擇題當然不是背答案,在寫題目的時候要有能力拆解題幹與選項,去後設思考出題者要你知道的是什麼,就比較不會落入陷阱或劃錯重點。通常我會把選擇題的所有題幹與選項當作獨立的知識點,去檢驗過去所做的整理有哪些不足,如果有發現就把以前整理過的東西拿出來重寫或增補,這樣來寫聯招題比較有意義也有助於考所有題型的考試。

之後會再出一篇文章,討論一年的考試周期要如何安排時間,今天先到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在社團的原因

 記得太太在2021年的時候告訴我一件事情。 "你待在師大合氣道社的時間已經超過你年齡的一半了,你有發現嗎?" 多虧她提醒,我才意識到這件事情,練習合氣道應該是我人生到目前為止,持續過最長時間的一件事情了(我期待這件事情可以延續下去,超越我的教職生涯)。 但是...